• 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文艺大讲坛丨高云:十八立志,要进美术史 发布时间:2017/4/25 13:11:26   来源:凤凰江苏

高云,1956年出生于南京。一级美术师、编审;政协江苏省第八、九届委员,第十届常委;全国政协第十二届委员。1982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曾任江苏美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江苏画刊》主编,江苏省美术馆馆长,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正厅级巡视员。现任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中国画学会会长、江苏省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江苏省美术馆名誉馆长。兼任中国美协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兼中国画院副院长、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研究员、南京大学兼职教授。

曾获六届全国美展金奖,获七届全国美展银奖一枚、铜奖两枚,以及特别荣誉奖,获三届、四届全国连环画评奖最高奖,获全国最佳邮票设计奖、优秀邮票设计奖,获省政府颁发的首届江苏省文学艺术政府奖,获首届江苏省文联德艺双馨艺术家荣誉,获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获江苏省委省政府紫金文化奖章,获评为中国连环画十家之一,获聘为全国三位特邀邮票设计家之一。

担任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美展评委。全军美展评委。第三、四届全国中国画展评委。第十届、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优秀美术作品展评委。第五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评委等。

高云

四十载笔墨行走,四十载艺术人生。画家、企业家、出版家、文化官员,生于1956的高云以其特有的才智和勤勉将这些看似毫不相干的多重身份,和谐地融为一体。在那些光鲜履历的背后,从艺四十年的高云却始终心怀一份对绘画、对艺术的使命感,他说:“我的最本质的身份只有一个——画家。”

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高云,父母都是老师,父亲酷爱收藏艺术品,也有着高超的艺术鉴赏力,出身于书香门第的高云,也因此耳濡目染,从小就深受艺术熏陶。

1972年,16岁的高云初中毕业,自学二胡的他,鼓起勇气第一次报考了南京艺术学院,因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其指法、弓法等基本技法都不够规范,因此遗憾落榜。也正因为这次失败,促使高云放弃了音乐,转而选择了绘画,也因此成就了一段辉煌的艺术之路。

砥砺前行,《小小神枪手》初露头角

1973年,17岁的高云还是插队在苏北宿迁农村的一名知青。勤奋好学的他做农活也不落人后,第一年就被评为劳动模范,但就像每一位插队的有志青年一样,高云不甘心就此放弃自己的艺术理想。

当时农村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基本6点钟就要起床开始训练、干活。为了挤时间学画,高云每天提前两个小时起床,一盏昏暗的油灯照着静物,一盏油灯照着画板,便仔细研读契斯恰科夫撰写的《业余大学绘画教材》,按照其中的课时设计自学绘画。每天听到着哨响,便放下画笔开始一天的劳作,日复一日……

学生时代的高云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高云在成为劳动模范的同时,被淮阴地区文化局推荐至扬州举办的绘画创作班,这是一个为了丰富出版物而组织的创作班,全省每年组织一次,每次都要从中选出部份优秀作品,以招贴画的形式出版发行。这在当时,可以说是出版美术作品为数不多的出路之一,为此,美术创作班理所当然地吸引了全省各画种中最为优秀的画家参加,如程大利、陈丹青、李建国、刘二刚、陈世宁等,能够与各路高手同班学习、较量,高云十分兴奋。

1974年,刚到创作班的高云年龄最小,绘画功底也不及创作班内的其他江苏名家,但勤奋聪颖的他很快就弥补了自己的不足,不久就画出了平生第一张完整的绘画作品——《小小神枪手》,而让高云惊讶的是,这幅作品竟然在1975年春节前,作为年画被选中并出版了,高云也由此开启了自己辉煌的艺术之路。

作品《小小神枪手》,画了一位老人、两个小孩、几支枪。画面上爷爷打的是真靶子,男孩拿着小木枪做打靶状,女孩背着一支玩具枪,三个人物表情生动,英气勃发。高云说:这幅画是对生活的概括和提炼,画面中的场景,正是那个全民皆兵时代的典型缩影,“解放军光荣”的思想深入人心,女孩子都是“不爱红装爱武装”。

《小小神枪手》

《小小神枪手》的成功,坚定了高云终身为美术工作的信念,年仅18岁的高云,抱负却十分远大,当有人问他:“你那么勤奋地画画,目标是什么?”高云不假思索地回答:“我要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一笔。”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不断精进画技的高云,此后连续四年参加了四期创作班。1975年,国画《时时刻刻》首次入选省青年美展、1976年,《夜校迎新春》顺利出版,1977年,《心连心》出版,1978年,《新年好》出版……在进入南艺之前的四年,高云每创作一幅作品,都能被江苏人民出版社选中并出版发行,高云也由此崭露头角,在省内美术界也渐渐地有了些名气。

南艺求学,风华正茂

1978年,22岁的高云再次报考南京艺术学院,攻读中国化专业。当届中国画专业共录取十人,高云一举中第,也成为南艺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学子。

当时的南京艺术学院中国化专业大师云集。王孟奇教水墨写生,陈德西教写意人物,沈涛教工笔人物,陈大羽教写意花鸟,刘菊清教工笔花鸟,张文俊教山水,刘海粟给学生作示范画。高云在校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向名师们踏踏实实地学,放弃了一切与画无关的交往。

1979年,《南艺学报》1月号刊发表了一年级学生高云的素描课小结及素描作业,这也是唯一被学报刊发的学生文章,高云的努力得到了老师马承骠的认可。

1980年,二年级的高云出版了第一本连环画《灯花》,发行量高达20万册。高云也因此得到了得到了一笔475元的巨额稿费,但是最让他开心的不是物质的奖励,而是自己的画得到出版社极高的评价,当时出版社评价《灯花》说,如果早些送来完全可以代表江苏参加全国的连环画评奖,甚至获奖,这让高云兴奋不已。

随后,高云的艺术之路似乎走上了快车道,1980年,高云国画作品《午憩图》《品牛图》入选第二届江苏省青年画展;1981年,高云创作连环画《晚霞》,发行一百四十五万册,国画《寒林苍山图》在《南艺学报》1981年第四期封三刊发;1982年,长卷《植物节》被南京艺术学院收藏。

同年,高云从南京艺术学院毕业,被调任至江苏人民出版社美编室工作。

苦尽甘来,《罗伦赶考》一鸣惊人

经历了近十年的艰苦求学,时年27岁的高云迎来了创作丰收的另一个十年。

1983年,应《连环画报》社约稿,高云创作了《罗伦赶考》。高云尽力挖掘可发挥的空间,新颖的画风,飘逸的线条,丰富的想象力,饱满的激情,巧妙安排幅与幅的呼应、转接,强化每一幅画面的表现力,仅以13幅图画便将这明代学者在赶考途中拾到一枚贵重玉镯时,宁可误考也要寻找失主归还失物的一段曲折动人的故事连贯起来。纯粹的线描语汇,钉头鼠尾描与铁线描富于节奏的运用,升华了作品的艺术质量。

《罗伦赶考》

1984年,《连环画报》杂志刊载了高云的连环画作品,随后在第六届全国美展中一举摘得金奖。

《罗伦赶考》让人们领会到线描的高妙,引起画界轰动,各地画家争相模仿,人们趋之若鹜,各大美术杂志上陆续出现风格相似的连环画作品,许多美术高校采用这套连环画作为线描教材之一,全国各地的工笔画大赛中也出现了类似风格的线描设色作品,但都不及《罗伦赶考》所达到的艺术高度。高云的《罗伦赶考》可谓后无来者,已经被载入当代画史,成为连环画界的名世绝响。

同年,高云作品首次赴国外(瑞士)展出,获特别荣誉奖;创作连环画《神州擂》,发行二百六十四万册;创作连环画《海灯》,发行一百六十五万册……

1986年,已过而立之年的高云,获得了第三届连环画评奖最高奖。(1983-1992)

1992年,《罗伦赶考》被收录进《中国美术七千年图鉴》,实现了高云少年时许下的心愿——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