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当代的艺术学该如何面对互联网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6/3/10 17:23:29   来源:中国文艺网

      “当前互联网不仅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而且也改变着我们的艺术生活。你不入网,不是网民,可能连一部片子都看不上。你想看一场戏剧、舞蹈、音乐,不通过网上购票很可能办不成,连起码的艺术生活都过不上。”近日,第十一届全国艺术学年会在北京召开,主题为“中国艺术学的传统资源与当代构建”。来自当代技术变革尤其是互联网与艺术之间形成的新型生态,让与会学者普遍感到了一种焦虑:当代的艺术学该如何面对互联网的影响?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认为,互联网时代,我们面临着表面上的自由与实际上的不自由。“互联网为中心的全媒体的网络分化,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诸种差异和异质状态变为常态了。文化、艺术等带有想象力的事业已经变得难以认同了。艺术的公共自由的诉求,就回到了我们如何保持各自差异性,同时又要寻求公平对话这样的诉求。”
  的确,当前互联网不仅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而且也改变着我们的艺术生活。从文学、影视到音乐等等,艺术的许多门类,其生产和消费、传播和研究,各个环节都在互联网的生态下发生了新的变化。文艺评论家应该对文艺作品、文艺现象进行理论分析。然而,面对超出自己已有的理论范畴的文艺现象,特别是互联网信息技术推动下所产生的新的文艺形态,要么文不对题,要么干脆失声。
  “当代文化的核心,我以为主要是学术和艺术构成的。但背后还有两个巨大的推动力量:技术和市场。”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庞井君认为,当代艺术发展越来越呈现出艺术、学术、技术三者之间的融合趋势,对文艺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三者融合最典型的例子当数现代信息技术对艺术的影响。互联网、大数据的使用更使我们进行定性分析的同时,也要建立并强化定量分析和指标体系,在整个文艺评论各个艺术门类的艺术评价当中,我们特别缺的就是定量的分析和指标体系。

 


  “一个艺术学研究者和互联网的关系有多大?文艺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关系又有多大?一个人如果自我认为是艺术学家,那么他的价值指数是什么?”中国文联出版社社长朱庆在介绍中国艺术出版资源素材库时,特别提出了“艺术家价值指数”的概念,希望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进行艺术资源的采集和艺术成果的传播,服务艺术学的研究。他在这里引用了互联网上流传甚广的一句话:“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最后一定来不及。”
  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现在科技的发展,有可能,甚至极可能将影响我们此前的哲学框架,人类整体人格在未来科技的触动下将形成真实人格。艺术学作为系统研究艺术的性质、目的、作用、任务和方法的人文科学,面对互联网正在深刻改变和塑造我们艺术生活的新现实,是有新的拓展地带的。
  王一川认为,互联网以前所未有的统一性、普惠性和强迫性,正在接触不同艺术类型的边界,为艺术学理论的普遍性追求提供新的机遇和开阔空间;互联网同时也区分出中心与边缘、热门与冷门,也为差异化思考提供新的课题;互联网以前所未有的未知性或神秘难测性让艺术的未来前景笼罩着神秘面纱,大批互联网产业正在进入艺术领域,为艺术学理论形而上的思辨提供了开阔天地。

 


  互联网是一个无限开放的平台,一方面艺术学家应当走出学院派围墙,为人类的艺术思维作出多样的贡献,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诸多问题和缺陷,比如普遍存在的情绪化、娱乐化倾向,被资本绑架的危险以及暴力语言的泛滥等等,需要专业学术规范进行真正有效的引领。对中国艺术学的当代构建而言,至少可以像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梁玖所思考的那样:“做学问需要板凳坐得十年冷,不过这个冷板凳的思维、内涵有没有新的补充?闭门学术又是怎样新的自在天地?我们学术视野和学术眼光究竟要打开到哪一个尺度才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