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沙耆,一位不该被遗忘的20世纪艺术大家 发布时间:2017/11/23 14:00:09   来源:艺术中国

势象空间的展览指示牌

文/许柏成

初冬,一场名为《天才画家——沙耆》的展览在位于北京高碑店的势象空间拉开帷幕。沙耆是谁?想必不熟悉美术圈的朋友会一头雾水,但翻翻他的简历,一定让你大为震撼:沙耆1937年师从徐悲鸿先生学画,同年由徐悲鸿介绍赴比利时皇家艺术学院深造,旅欧近10年,沙耆以出色的成绩获得了“优秀美术金质奖”,由布鲁塞尔市长亲自颁发奖章,并与毕加索等共同参加展览。

沙耆在比利时皇家美院学习时留影

沙耆(1914—2005)曾两次被人遗忘,一次是1946年他回国之后,一次是1983年浙江省博物馆、浙江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在杭州为他举办了沙耆首次国内个展之后。1946年,沙耆因为精神疾病,在旅欧十年之后,由中国驻比利时大使馆安排下回国,回到故乡浙江省鄞县沙村养病,时任北平艺专校长的徐悲鸿闻讯后,立刻在1947、1948年连续两年敦聘沙耆为北平艺专教授,但因病魔缠身,沙耆终究未能北上赴任,自此便隐姓埋名于乡野。直至1949年欧洲一艺术代表团访问北京,向周恩来总理称赞沙耆的艺术成就,周总理未知其人,旋问徐悲鸿,才了解到其经历与造诣,遂通知中央统战部,每月拨给生活津贴100元。

1983年,沙耆在杭州曲院风荷
 

第二次被遗忘则是因为当时中国社会审美的局限,仅能欣赏沙耆的风景写生作品,其在杭州的展览最后不得不改为内部观摩,而在此之后,沙耆再度回到乡间作画,退出人们的视线。直至2005年2月,沙耆在上海去世之前,才被少数媒体所关注。

戏曲人物 49X28.5cm 布面油画 1940年代

直至最近,中国现代艺术史的研究者们回顾中国艺术在20世纪的发展历程,沙耆的名字才逐渐被人所知,并引起关注。在势象空间主办的这次展览中,共展出沙耆的作品近50幅,不仅有他的油画,也有他画在当时报纸上的水墨画,这些作品均为势象空间收藏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沙耆1940年代在欧洲创作的以中国传统艺术为题材的油画作品,也能看到在1980年代之后创作的风景、静物写生和人物作品,尤其在1988年沙耆被唯一的乡村学生余毅接到家中照料之后,创作了一批尺幅大,并且相对完整的作品。

沙耆晚年写生照片
 

展览中尤其有意思的是沙耆在1970年代绘于当时《文汇报》上的一批水墨画,在这批作品中,艺术家以“省主席沙耆”落款,这源自于沙耆在比利时留学写的一首诗:“忽闻中华已解放,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比国回故乡,便上浙江做省长。”一名艺术家朴素的报国愿望在诗里以一种非常简单的方式体现出来,可惜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他永远未能实现他的愿望。1970年代,报纸上特有的风格与沙耆在患病过程中对艺术自由的追求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可以想象,在那个“红、光、亮”的时代,沙耆因病却可躲过世事侵扰,在自己的世界里自由的涂抹,这也可被视为一种幸运。

女神 117×77cm 布面油画 1988年

水天中先生在文章《沙耆和他的时代》中写道:“就学习时期的学业成绩来说,沙耆属于成绩优异的留学生之列。在李铁夫、徐悲鸿、吕斯百、吴作人……这一长串名字之中,应该加上沙耆的名字。就留学归来‘第二次创业’的成绩说,沙耆更是闪烁着独特光彩的画家,他可以与吴大羽、吴作人、董希文、吴冠中……等人并列而无愧。他在患病以后创作的许多绘画,其艺术力量绝对不在‘身心健康’的同行的绘画之下。”他评论说:“如果在过去的一百年里,中国曾经有过富于个性特色的艺术家的话,沙耆应是当之无愧的一个。”

奔马图 54×77cm 纸本水墨

相比20世纪诸多令人耳熟能详的艺术家的名字,沙耆二字在大众之中仍显陌生,但目前这种“失语”的现状正在逐渐改善。沙耆的作品分别在2014年和2015年嘉德专场中拍得471万和402万的高价,相关机构与媒体的关注也多了起来,人们正逐渐知道这一个曾在在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史上闪亮天空的艺术家。

相信这一次,沙耆不会再被忘记。

势象空间展厅内部

关于沙耆的文献展示

山岙里的湖面 34×44cm 布面油画 1985年

韩岭雪景 32.5×43cm 布面油画 1986年

有鱼的静物 57×65cm 布面油画 1990年

 

暖瓶 51×40.5cm 布面油画 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