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肖像热" 空间展出,百年以来的摄影变迁 发布时间:2017/3/17 12:32:03   来源:艺术中国

展览现场

举起手机,45度角看向前置摄像头,随手一拍一张自拍照就完成了,用APP进行PS之后,再发到微博、微信、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体,这是当下青年的日常。

而在数码时代来临以前的一个世纪,照相机一直都作为普通人难以企及的制像工具而代表了一种凌驾于日常生活之上的力量。那么一个世纪之前的照片是怎样的呢?由唐昕、苏文祥、李佳策划的“肖像热:泰康摄影收藏”展于2017年3月16日到5月13日在泰康空间展出,带你走过百年时光,发现摄影中时代的变迁。

观众观看作品

展览现场

“肖像热”作为泰康空间摄影研究项目,所选作品基于泰康收藏丰富的影像档案的一部分从1860年左右到建国后2009年左右,时间跨越一个半世纪,这些形态各异的肖像,为一个世纪以来国人精神演变的谱系图,也可视为历史表情跌宕至今形成的一幅缩略画卷。

脸作为身体的一部分,占据了无比重要的成分,当人们的身体被包裹在衣物里时,辨识与区别人的显著特征就只剩下面孔。对身体的歌颂或警觉早就是艺术与文学的重要命题,尤其在造型艺术领域,作为阻隔无法抵达的本质的表象。19世纪中叶摄影跨进艺术之门,自然地接续起对于绘画来说永无完结的肖像塑造与记录。

观众欣赏作品

观众在作品前

肖像照——通过相机神圣的恩典给表象——穿上了各式各样的衣服,意即可辨识的阶层、身份乃至种族优越感。一个世纪以前,摄影术传入中国,当时的拍照过程和技术很复杂,价格高昂,底版洗出的照片有限,成像过程很慢,所以照片很珍稀,只有在重大的、隆重的时刻才会拍照纪念。

霸王别姬中用摄影来进行镜头切换

观众拍摄作品

千禧年后,以往只有领袖才能有大尺幅的照片,现在尺寸已经不再局限在特殊人群,普通人的照片尺寸也可以无限放大,不再关乎身份地位。新时代可以有色彩,关注自我感受,自己主动来拍,不像以往很多时候照片拍了自己都根本没有看过。例如在2016年的连州摄影年展现场有位老人在半个世纪之后才第一次看到自己的照片,无比激动。

此外,从以往被拍摄者的茫然无知,到惆怅、愤怒反抗等情绪的表达,再到政纯办五人合影的肖像照片,人已经没有了特征,消解了身份,是一种更复杂和更综合的特质。摄影发展与流行趋势和时代的变迁有关,也改变了人们的观看方式。摄影发展到今天不再有以往的仪式感,有更多的人参与到摄影中,从最开始作为外来的功能性很明显的事物,发展至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一部分。

策展人苏文祥在现场讲述策展理念

正如本次策展人之一苏文祥所说:“本次展览并不在于研究照片背后的历史背景、人物故事,衣着打扮,摄影师等等,而是旨在将线索和图像结合起来,从中找出能快速进入和理解的方法,试图把我们怎么来看待肖像的经验分享给大家,提供不同观察时代的角度和方式。通过我们的工作把对摄影不一样的理解告诉大家,摄影并不是简单的去考证年代、摄影师、人物故事,而是在见证这么多年的沧海桑田,人们和国家的精神意识变化。”

观众在作品前驻足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出部分摄影作品:

阿芳 《状师》 1861 -1870 蛋白照片 21×27cm

阿芳 《民国三口之家站像》 1920s 银盐纸基 19x13cm

佚名 《清末女子倚榻照》 1900s——1911 银盐纸基 9x13cm

佚名 戏曲《定军山》黄忠立像 1930s 银盐纸基,手工上色 60x41cm

佚名 《三女子合影》 1880s 蛋白照片 20x27cm

邓雪峰 《晚餐》 1935 银盐纸基 35x28cm

吕厚民 《毛泽东坐像》 1950s 银盐纸基,手工上色 24x29cm

南京光华照相馆 《蒋介石戎装照》 1930s 银盐纸基 27x21cm

峻岭 《守卫海防》 1971 银盐纸基 21x16cm

詹耀福 《假日里》

张大力 《拆.紫禁城》 1998 艺术微喷

政纯办 《政先生》 2007 艺术微喷

罗洋 《女孩》 2009 激光数码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