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中国百家画展:赵元年
艺术简历>>“新金陵二十家”赵元年山水绘画与文论鉴赏


编者按:金陵山水出名家,一代更比一代强。金陵画派起源悠久,历经数代,经久不衰,这与南京的王者之气和儒学思想是分不开的。文人骚客,风流才子,秦淮佳丽,共同演绎了一场千古诗画风云。 赵元年就是金陵当代山水画的传奇人物,也是千古长卷第一人。


赵元年,1949年出生于南京,从小受到家庭满壁字画的熏陶,16岁投师画家许公泽,学习中国画的传统技法(深入研究宋元.清四僧等)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学习书法得怀素狂草之行笔,得“放收急缓”之精髓。1970年投师钱松岩,与钱老15年的师生交往。1985年随黄纯尧老师走遍三峡写生。1986年举办个人画展,受到江苏书画界老前辈的高度赞许。(毕业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对国画史论又经过系统的研究。)


50多年来,赵元年从未间断过写生,遍游名山胜境。赵元年作画注重内心的感受变化,源头活水生活中来.画的表现形式多样,作品大气;独创芦席皴、乱叶皴技法,笔墨挥洒自如,自成一格。为当代金陵山水画大家。现为高级美术师,中国美协江苏会员。 代表作有:大型力作《黄山》15米长卷、《三峡》26米长卷、《古都南京山水城林》11米、108米长卷,北京永定河五湖图18米长卷等。


赵元年山水画,大气磅礴,构图严谨,生活气息浓郁。有能进入画面的体会,作者有思想有激情,生动的反映在作品中,并且使读者(欣赏者)能感到共鸣、得知音。同时会产生在观画过程中的奇思妙想,得到赏心愉悦。


画作有强烈的个性表现,线条刚劲有力,层次浑厚而分明。独特的芦席皴表现,使画作一气呵成,再层层深入。创作先于匹配,预成图式的修正,使之气韵生动,六法尽在其中。


作为一个中国画画家,不论是传统意义上的,还是现代多元意义上的,都不是那么简单的“标贴”,而是要有思想—思路—思变。画家太具体了,在集大成(思想的活跃、认识悟性的灵动、人格的建立)之中要有代表的画作是最真实可见的。


无论多么奇思妙想、粉饰宣扬,画家不能受囿他人的理论、思想、社会活动的评论,而是要让作品自己说话,要达到视觉的冲击感染作用,这需要长期刻苦的实践过程。顿悟、灵感的提示,不是与生俱来的。


清代恽格有云:“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者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情感是画家重要的内质,作画时的境界,自由状态的挥洒,随心所欲的运笔,都是由情感所支配,关键是要心手合一、成形、成境于纸上。


学无止境,一生都得学习,师传统、师造化、师社会。这是个反复认识、理解、再认识的过程。师传统是根本,无论怎样发展变化,一定是要有基础的思变,再天生聪明的头脑,也是要先接受才能有所发现的。师造化是要身临其境,用真情与自然去碰撞、寻找、得到自己的理解,并表现在作品中。师社会,这是不应该逃避的,生在当世就得适应、与时俱进。时代精神的体现,对于艺术创作的思考,取众长、得提示,再深入发展,才是真有灵性之物。


虚与实的变化,不同于多少、长短、大小的量变,它是相互对应,相互转换的变化。在画面中,虚实变化是传神的要素,使画面产生暗示、隐喻、譬喻而联想达意境。笔精墨妙是画面表现的精髓,笔与墨组合去表述情感和境界,无论是加法还是减法,都必须是生动有活力的。


风格的形成是性格和认识的结果,这也是在长期实践中自然产生的。艺术之路与时代共存。创作实践的过程应该是最快乐的,能有“时代精神”在作品中体现就有亮点,是一时的成功。追求与突破不是生硬的摆个架式即可,要深化、完善,有耐心用生命去延续。但是要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这是一辈子都未必能完成的。然而,艺术的接力棒总有所传承,不必担心。


寄情于山水,以此抒情怀,感悟人生,有深深的情结与山川去神遇,相隐不分。几十年的执着,思想的徘徊,笔墨的探究,废画三千,其中突显出几多可贵?我兴奋,也困惑,时常又不能自己,是因为这份情结使我不能终止学习与创作。


我热爱山水的情结持续了40多年,我仍然还是在不断地发现、惊奇。视觉记录不是能传授的知识,只是一种猜测。思考中矛盾重重,寻找以获帮助,在不断试验中得心应手,用卓越画家的手去完成美的形式、图样……我会坚定地保持着这种情结,去创作、去享受。


中国画的继承发展,随着历史的进程一直也都在进行着。每个历史时期都有着特定的发展变化标准,因而争论不止。我们其实也不用担心他的发展过程,甚至忧心忡忡,只要踏踏实实的下功夫多读、多思、多想,坚持不懈。


好作品一定存在于这个时代,也一定是艺术发展链条中的一环。在创作实践中,必须走进生活,面对山川。用什么样的心情去看风景,这是寻找、发现得来灵感的根本。创作的过程也是修行的过程,暂时丢掉一切妄想,不用理会什么条条框框,钻牛角尖,制作先与匹配,而后有修正。用自己熟练的技法,关注你画的东西,而不着重画你看见的东西,一切为画面服务,真情的作品,打动人的作品就产生了。


好的作品笔墨俱佳,不管用什么形式去表现,笔与墨的结合应完全在掌控之中,自由写意挥洒。意在,笔非处处到也。笔的表现通常认为是线条的表现,跟中国书法用笔形态是一样的。有粗有细,有中锋侧锋,使转提按。在现代多元化丰富的表现形式中,我认为画面上出现的笔触,落笔的墨块,泼洒的墨迹,这都是用笔的范畴,在此间产生苍劲挺拔、流动、飘柔之感。墨指墨色,是随着笔的应用中有浓、淡、干、湿,使表现的画面有视觉的现实感。


作品的整体结构与表现形式是能第一印象的抓住眼球,但这不是欣赏解读的最终目的。所谓耐人寻味就是可以继续地往里读,得到你感受到的境界和心怡之觉。在欣赏读画中存在着个人的眼光和喜好而产生好与坏的判断,这显然是不可靠的。通过实践 学习,理解所谓笔与墨的相互关系,理解时代性的变化。欣赏是娱悦,更是学习。

 

 

 

 

 

 

 

 

 

 

 

 

 

 

 

 

 

代表作品>>